哈尔滨人重新发现哈尔滨:堆边角料打卡“钻石海”,旅拍占满商业街
在飞往哈尔滨的航班上,喧闹声就已经不绝于耳。
兴奋的南方孩童们戴着毛茸茸的可爱帽子,身着浅色的羽绒服,兴奋地对家长们叫喊着:“我是小土豆!”
哈尔滨太平机场的游人与游子。(图源:时代周报 刘沐轩/摄)
仅从衣着上,便可极为轻易地分辨游客与本地人。
洗护羽绒服并不方便,本地人为了耐脏、方便打理,通常选择深色的羽绒服。除非尝试招揽生意,本地人几乎从未、也断不会选择红绿色东北大花配色的棉服——尽管这是游客最喜欢的款式之一。
而游人们更看重出片,只要是拍照好看的款式,不管保暖性如何,大概率都是他们的首选。
戴着可爱帽子的游人在大雪人前拍照。(图源:时代周报 刘沐轩/摄)
自去年冬季以来,这座被遗忘的东北亚重镇,在南方游客们的艳羡声中,似乎逐渐找回了自信。
据哈尔滨文旅透露,哈尔滨市2024年共接待总游客量1.35亿人次,同比增长145.78%,比2019年增长41.4%。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692.45亿元,而哈尔滨去年的GDP总量才5576.3亿元。
临近除夕,前往哈尔滨的游人已经不及前段时间的高峰,尽管仍然有不少人携家带口,踩着冰雪旅游季的尾巴来到哈尔滨过年,但归家的游子逐渐占据主流,他们也迫不及待地依据游人们的攻略,重新发现这座城市的景色。
追逐游人的脚印
每年冬天,冻结至坚硬的松花江面,都会成为人们的游乐场。
短暂感受摩擦力接近0的体验,是不分地域的单纯快乐。在大脑思考后果之前,腿已经迈开助跑,冲刺到冰面上,在滑倒与站直的博弈间感受刺激。若是在一番挣扎后优雅站定,还会迎来路人的称赞:“这,比街舞好看”。
沿着中央大街走向松花江,拾级而下,就是一片雪圈、爬犁、冰场和滑梯的世界。
座落在松花江冰面上的游乐园。(图源:时代周报 刘沐轩/摄)
相比于大动干戈的冰雪大世界,松花江面是本地人传统的冰上胜地。2024年以来,不少衣着鲜艳的游人也涌入这里,改变了这里,让本地人大开眼界。
不少操着东北口音的人,开始研究起一堆以前瞧不上的“冰雕边角料”,指挥着同行的亲人朋友们参照社交媒体南方游客发布的美图去拍照。
在本地人看来普通的冰块,却成了游客拍照的宠儿。(图源:时代周报 刘沐轩/摄)
不出几句,双方的语调就提高了。毕竟哈尔滨近日的室外温度至少有零下十五度,江面上还有大风。在这种环境下掏出手机纠结拍摄角度,不仅人的双手受不了,手机的电池也受不了。
“这大冰块子有啥可照的?”
“你懂啥,人家小土豆管这叫钻石海!”
同样让本地人费解的,还有街边随处可见的红绿色花袄。
鲜有人知道,这种如今在刻板印象中代表东北的花纹,其实最早来自于1950年代的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,是70年前的时尚潮品。
江面游乐园上售卖的红绿色花袄,购买者多为游客。(图源:时代周报 刘沐轩/摄)
突如其来的时尚循环令人疑惑,但双手揣在袖子里的本地商贩小张连忙上前为衣服辩护,“咱也别嫌它土,现在土就是潮!前两天一家河北的(游客),那老公给她老婆买了一整套,俩人拍照老开心了”。
类似的重新发现,还有索菲亚教堂广场上遍地的“公主”与“王子”。
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索菲亚教堂一直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,也是游人的出片胜地之一。
但此前的商家们大多只想到了给游客素描画像,或是拍摄游客与广场上的白鸽。如今刷屏在社交网络上的“俄罗斯公主旅拍”,在2024年底才逐渐兴起,随后迅速占满了附近的地下商业街和商场的空店铺。
索菲亚广场上的“俄罗斯公主”。(图源:时代周报 刘沐轩/摄)
如今,广场上操着东北口音的“公主”和“王子”们多了起来。也许以后,每个本地人都会拍上一张这样的照片。
“快过年了,现在周边市县的游客更多了,”索菲亚广场旁一间旅行社的工作人员曹女士表示,现在从外地前往哈尔滨的交通费用已受到春运的溢价,所以南方游客也没有年初那么多了。
经历了一冬天的爆火,江边的马儿都困得在白天睡着。(图源:时代周报 刘沐轩/摄)
据曹女士的观察,大年初三后还会有一波游客小高峰,然后哈尔滨冬天的旅游季就要偃旗息鼓了。到了每年的2月底和3月初,冰雪大世界也将闭园,开始拆除。
一个冬天的爆火,让哈尔滨受宠若惊。
造梦的艺术
哈尔滨的冰雪文化,是造梦的艺术。
它起源于松嫩平原上百年前简易的冰灯,受到沙俄侨民的启发,又在建国后的市民活动中发扬光大。1963年,哈尔滨第一届
[网友]小熊他爸大熊:
[网友]乘风破浪的糯米PJ:
索菲亚教堂印证了俄国殖民哈尔滨
[网友]繁星:
哈尔滨的确是发现与创意之城,浪漫在骨子里[赞]
[网友]和风0过冬:
今年春早,再有半个月就开化了,啥冰都得化[捂脸]
[网友]莲悦禅品:
哈尔滨和黑龙江人都比较洋气,一点也不土